建立新王朝需要的是優秀的建設者,而他卻處處扮演著一個毀滅者的角色。在戰爭中,他坑殺過二十萬投降的秦軍士兵,再攻入咸陽后,他又憑著一股復仇的慣性燒徵信了秦朝宮殿,殺了秦王子嬰,大肆屠殺搶掠了一番,秦宮的大火燃燒了三月不滅,項羽軍隊途經的地方到處都是凄慘凋零的景象。

    關中百姓本來已經飽受秦王朝的暴政之苦,如徵信今又受到項羽軍隊的欺擾,全都對他失望至極。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,項羽在這場無形的較量中已經遠遠落在了劉邦身后。

    戰場是項羽的全部世界,他完全沒有徵信收兵發展建設的意識。有人看到關中地理形勢優越,建議他在關中稱霸,他卻沒有這樣的宏圖遠略,認為關中已經凋零破敗,不如率軍東歸,回到家鄉去炫耀他今日的無限風光。別人諷刺他太沒出息,他立即就下令烹殺徵信。相比起劉邦的從諫如流,項羽又大大落后了一步。

    后來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,又封劉邦為漢王,讓他去統領巴蜀和漢中一帶。劉邦雖然很不情愿,但也只能率軍前往。一路上跋山涉水,思念家鄉的將士們紛紛逃亡,直到有一天連蕭何都不見了,劉邦頓時有一種窮途末路的凄涼感。但不久蕭何就帶著一個人回來見劉邦,對他說這是難得的統軍人才,徵信有了他就有了贏得天下的希望。這個人是一直未得重用的治粟都尉韓信,“蕭何月下追韓信”的故事從此成為千古佳話。

    有了韓信的加盟,劉邦不久就率軍東出,開始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。這場戰爭徵信長達四年之久,戰爭前期劉邦勢力薄弱,屢屢失敗,但戰爭并不僅僅是武力因素的對比,劉邦比項羽有更遠大的志向,比徵信他更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,比他更有政治策略和頭腦,于是雙方力量的對比就在此后的幾年間漸漸發生了變化。到了公元前202年,項羽的部隊終于被劉邦大軍包圍徵信在垓下,四面楚歌聲中,項羽率部殺出重圍,最后自刎在烏江岸邊。直到這時,他仍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執拗地認為是天意讓自己輸給了劉邦,他最后的感嘆是:

    “此天之亡徵信我,非戰之罪也!”

    弱者的生存法則

    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傳奇。雖然后人經常對項羽的失敗和劉邦的勝利表示遺憾,但兩人相比起來,劉邦確實更適合做一個統治天下的皇帝,而項羽只適合做一個在戰場中所向披靡的統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