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有一種被稱為漏影春的玩茶藝術,則是先觀賞,後品嘗,是宋代一種較為時髦的茶飲方式。宋代陶穀《清異錄》中,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:漏影春法,用鏤紙貼盞,糝茶而去紙,偽為花身。別以荔肉為葉,松實,鴨腳之類珍物為蕊,沸湯點攪。

相對於繡茶漏影春這種以幹茶為主的造型藝術,鬥茶分茶則是一種茶葉沖泡藝術。

 “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,它最早是應用于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階的競爭,所以有著極強的競爭色彩。一個字,已經反應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,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

如果說鬥茶有濃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話,那麼分茶則淡雅平和,有著謙謙君子之風和文人氣息。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。善於分茶的人,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,創造許多變幻莫測的書畫作品來。

茶之史:一部茶香四溢的文化史 盛于宋元:茶馬互市,茶業南遷(3

●茶肆林立,茶水類多

最初的飲茶之風主要在文人、僧人和道士中間流行,但因宋代人崇尚文雅,飲茶風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,在民間迅速蔓延。

所以在宋代,民間處處有茶肆,與民居並列,而且分為不同的類型,以適應不同的消費者。有早茶肆、子夜茶肆,有掛滿名人字畫,吸引文人雅士或者士大夫的高雅茶肆,比如著名的蹴球茶坊蔣檢閱茶肆等,還有風塵女子招攬生意的花茶坊,更多的是市井之中的人情茶坊,這種茶坊不以喝茶為主,只以此為由來收費,實際上是三教九流見個面兒、談個事兒、打聽打聽小道消息的場所,《水滸傳》裡的王婆開的就是這種茶坊。

千萬不要低估各種茶肆在宋朝百姓生活中的作用,據說就連宋徽宗初見李師師,都是在茶肆裡面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